地膜覆盖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试验应用并推广以来,由于其具有显著的保温保墒作用,已成为农业增产的一项重要技术。然而,越来越多的残留地膜形成“白色污染”,一项由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在北京市的推广,有效解决了地膜残留带来的危害。
记者从北京市农业环境监测站了解到,开发出绿色环保的降解地膜,是解决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的最理想途径。目前,可降解地膜主要包括光降解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和光/生物降解地膜。其中,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由木薯淀粉等材料制成,具有与普通地膜相似的保温和保水效果同时,能够完全自然降解,因此,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应用是解决地膜残留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
据了解,北京是我国北方地区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较早、发展速度较快、栽培面积较大、经济效益较高的地区之一。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在玉米、花生生产上广泛应用。据统计,截至2015年,北京市地膜使用量已达到2663吨,覆膜面积达到1.4万公顷。
为了解和考核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经济性和适用性,筛选出适宜北京市农业生产的可降解地膜,2015~2017年,市农业环境监测站在顺义区开展了8种不同类型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和一种普通聚乙烯地膜春玉米覆膜、暴晒和填埋3种对比试验。试验初步结果表明:玉米收获5月后,6种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全部完全降解,降解率为100%;未经人工捡拾的普通聚乙烯地膜的地膜残留率为86%,而经过人工捡拾回收后的残留率为16%;由此可见,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对于减少地膜“白色污染”具有显著效果,有助于加快推进转变农业清洁生产方式。
市农业环境监测站高级工程师刘晓霞表示,在3年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试验数据,一是摸索总结可降解地膜应用评价标准,因地制宜地研究春玉米种植可降解地膜农田适宜性评价规程,总结可降解地膜应用配套集成农艺技术措施。二是摸索研究以生态绿色为导向的可降解地膜示范补贴制度,研究促进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广的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稳妥有序地加大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广力度,为从源头上解决农田“白色污染”提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