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资讯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环保资讯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
服务热线 SERVICE TELEPHONE
0371-86086777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绿了荒漠 美了家园 富了百姓
发布日期:2017-09-12 浏览:1982次 信息来源: 发布者:admin 文字大小:小号中号大号


  中国,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危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沙化土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久旱不雨,大风劲吹,沙漠中的黄沙就可能变成“沙魔”,肆虐多地。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不断加强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


  一个个草方格锁住沙丘,一群群牛羊进了棚圈,一片片绿色的草木持续扩展。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为根治土地荒漠化、沙化这个“地球的癌症”,开出了“中国药方”,贡献了“中国智慧”。


  顶层设计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全民参与防治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看着一棵棵亲手种下的树木、一堆堆重现绿色的沙窝窝,乌日根达来感到:自己和家人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值得的。


  49岁的乌日根达来,是内蒙古杭锦旗原图古日格苏木的牧民。几年前,他在自家草牧场种植防护林和经济林,种下沙枣2000亩、杨树4000亩。他还承包了邻居的土地,进行植树造林。


  有时候,为了抢抓有利墒情,全家人都在沙窝窝里挥锹、扦插、培土……一年种一点,年年坚持种。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乌日根达来在一片沙漠里筑起了10万多亩的绿色屏障,农、林、牧多种经营初具规模。沙枣已经挂果,既产了枣,又固了沙。现在,依托较好的生态环境,他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群众也纷纷加大投入造林种草、防沙治沙,共同走上奔小康之路。


  乌日根达来赶上了好时候。党的十八大以来,顶层设计和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一大批像乌日根达来、“全国防沙治沙英雄”殷玉珍这样的治沙大户脱颖而出。


  2013年,国务院批复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确定了防沙治沙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总体布局、建设重点及保障措施,将我国沙化土地划分为5个类型区,提出在规划期内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


  2012年,国务院通过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建设范围包括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等6省(区、市)的138个县(旗、市、区),2013—2016年,这一工程累计安排营造林任务91.95万公顷,工程固沙任务3.26万公顷。


  沙区植被保护红线、沙化及石漠化土地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荒漠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领域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一系列成果。治沙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实现重大突破。与此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为防治荒漠化专门制定施行法律的国家,我国坚持严格执法,以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为防沙治沙提供可靠保障。防沙治沙,开创了新局面。


  绿色增多,沙丘止步,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在北方各地成为现实。


  自2000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全国荒漠化土地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初步遏制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扩展的态势。


  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十八大以来中央投资达389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不断地实施防沙治沙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对自然修复难度大、速度慢的地区,主动作为,人工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内蒙古阿拉善盟,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纵横全境。生态环境最恶劣时,三大沙漠即将“联手”,阿拉善一度面临被沙漠吞噬的危机。


  那时,这一方水土,养活不了这一方人。2005年,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牧民胡开竞,把养的百十只瘦骨嶙峋的羊全部卖掉,外出打工给孩子挣学费。


  几年前,内蒙古进一步加大治沙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听说在沙地上种植梭梭,政府有不少补贴,胡开竞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回到家乡。刚开始,他小心翼翼地种下几百亩梭梭,取得成功。此后,他种植的梭梭以每年1000多亩的速度增长。昔日出门就是黄沙的景象不复存在,草木染绿了万亩黄沙。


  荒漠变绿,还要“沙里淘金”。当地又出台补贴政策,鼓励群众在梭梭根部嫁接中草药苁蓉,逐步获得经济收益。如今,胡开竞家种植的苁蓉等经济作物年年都有不错的收成。“种梭梭每亩一次性补贴200元,苁蓉一亩补贴60元,减少了我的投入。”胡开竞喜笑颜开地算了一笔账,“2016年,卖苁蓉收入十来万,卖苁蓉种子收入十来万,再加上卖梭梭种子,我家现在一年的收入至少二三十万。”


  一手抓人工治理,一手抓自然修复。对于可以自然修复的区域,我国通过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实行禁樵、禁牧、禁垦等措施,保护原生植被,减少生态破坏。


  2013年,国家启动实施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截至2016年,在内蒙古、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7省(区)的71个县开展了试点建设,封禁保护总面积133万公顷。


  2016年12月,国家林业局印发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建立健全强化保护、加快治理、规范利用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方案提出,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适宜封禁保护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保护,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


  5年来,防沙治沙林业方面的中央投资逐年增加,总额达389亿元,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000多万公顷,土地沙化逆转速度不断加快。


  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中国贡献、中国经验让世界瞩目


  内蒙古多伦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距离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2000年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全县风蚀沙化土地面积占到总面积的87%,三条大沙带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县境。


  “沙进人退”的局面,必须扭转。多伦县吹响“生态立县”号角,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禁牧舍饲,生态移民,调整结构……最近几年,多伦县又实施了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使得生态环境进一步改观。


  如今,多伦县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54万亩增加到29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1%;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31%以上。项目区林草综合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天然草牧场产草量由2000年的每亩35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05公斤。


  漫山遍野的丛林,成了多伦农民的聚宝盆。2011—2015年,林业合作社户均增收17万元。目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来自林业。多伦县农民甄九龄以往吃够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苦,如今美滋滋地吃上了生态饭。他靠出售樟子松大苗,不但还清了外债,在村里盖了5间新房,还准备开个农家乐,依托村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搞旅游。


  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我国不仅在林种、树种配置,经营方式、治理模式选择方面,兼顾群众的经济利益和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收,而且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从而使防沙治沙事业有动力、可持续。


  当前,全球面临着荒漠化扩展的严峻挑战,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防沙治沙的同时,积极开展防治荒漠化履约和国际合作,推动防治荒漠化的技术和经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由我国创办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作为实现全球防治荒漠化公约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平台,被写入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报告,中国政府批准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为国家机制性大型涉外论坛。


  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中国贡献、中国经验,让来自190多个缔约方、20多个国际组织的2000多名代表纷纷点赞。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高度评价中国在荒漠化治理和沙尘暴防治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他说,库布其沙漠防沙项目中使用的高科技生态技术和当地牧民在沙漠中开展的生态旅游等项目,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面临荒漠化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经验。